12月16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外语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土耳其里拉兑换人民币主办。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外语博士生学术论坛
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泰莱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主会场合照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张春辉主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张春辉主任首先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与外国语土耳其里拉兑换人民币的发展概况和学科建设成效,并对与会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张春辉教授在致辞中提出要持续打造华工特色的“外语+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语言文化的传播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加强粤港澳三地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学术声音的影响力。论坛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土耳其里拉兑换人民币院长朱献珑教授主持。
论坛开幕式
主旨报告环节,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以个人求学以及博士生指导经验为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讨论了研究领域确定、论文选题与撰写过程、导师指导情况、师生关系、德赢新版app的学术发展以及个人未来发展等问题。黄教授鼓励在座博士研究生树立国际意识、科研意识、未来意识以及共同体意识,为外语专业博士生梳理个人学习研究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傅修延教授围绕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以及叙事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展开探讨。傅教授由“叙事人”的概念谈起,强调了叙事与价值观之间的重要关联,并引出对叙事的“不可思议之力”以及“叙事帝国主义”的讨论。傅教授指出,今天的叙事学发展需主动求变,不断适应新形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日常话语把握社会脉动,博采众长实现更好发展。
澳门城市大学叶桂平教授以澳门中葡平台为例,探讨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澳门特区在国别与区域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挑战。叶教授首先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时代特性,及其对葡语国家的示范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范式及精通中葡双语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更好地培养具备国别与区域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效借鉴。
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围绕科技对翻译培训的挑战这一议题展开讨论。李教授以香港理工大学为非翻译专业德赢新版app开设的“翻译与中国社会”课程为例,比较了德赢新版app在考试中借助ChatGPT和DeepL两种机器翻译的译文,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译文的优缺点。他认为与机器翻译相比,人类译员在某些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最后,李教授呼吁翻译教师在面临诸如ChatGPT这样的翻译技术变革时,应调整课堂翻译评估和培训内容的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华南理工大学钟书能教授重点探讨了汉语主题结构与主题链的本质特征。钟教授从国内外经典著作的例句出发,阐述了主题与话题以及主题链与话题链的区别。他认为话题是篇章概念,而主题则是介于主语和话题之间的准篇章概念。话题链由主谓结构启动,属于篇章概念,由主语发挥话题的篇章功能。而主题链则由主题结构启动,属于联结句法和篇章的准篇章概念,由主题发挥话题的篇章功能。最后,他指出从类型学角度看,汉语是主题突显语言而非话题突显语言。
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教授以“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为题,首先带领我们厘清了语言批评性研究的内涵及不同范式,然后在梳理批评隐喻分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起政治话语批评隐喻分析的模型,并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的四篇演讲为例,运用该模型对其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最后,武教授对批评隐喻分析的国际前沿进行了展望,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本次研讨会同步设立五个分论坛,分别由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雷霄教授、徐鹰教授、李昀教授、刘喜琴教授、亢升教授进行评议。博士生们围绕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外国文学理论研究、跨文化与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方向的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
各分论坛剪影
会议闭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土耳其里拉兑换人民币战双鹃副院长主持,各分论坛点评专家分别汇报了分论坛专题研讨的情况。
论坛闭幕式
朱献珑院长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兼具深度和广度,参会报告人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聚焦外语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挑战,提出深刻见解,启发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会议氛围活跃,学术交流深入,激发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最后,朱院长鼓励博士生砥砺奋发,坚持科研创新,土耳其里拉兑换人民币会继续为同学们搭建更多跨德赢新版app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欢迎海内外广大博士来我院开展博士后研究、欢迎广大优秀青年人才加盟我院。
(图文/陈锦 车思琪 严晓朦 王梓钰)